唐五代政和产茶之别录茶叶发展史二

晋时茶叶称“茗粥”,唐初茶称为“荼”。到陆羽《茶经》问世后才正式去掉“荼”字中那一横,称作“茶”。在编纂于明天启七年(年)的杨源《张氏族谱》中,有一篇由韩阳(今福安市)庠生刘天英撰写的《序》,文章在记述张氏开基先祖张世豪兄弟在唐朝乾符年间落籍杨源肇基时,有这样一段记载:“(谨公未从军之子)长讳世豪,行九,闻难偕仲季趋赴庙墓,既而始居杨源,辟凤山,植茶果,渐富庶一方,迫今环族而宇者四百家,名胜甲四邻矣!”,清嘉庆十二年(年),杨源张氏再次重修族谱时,海宁(今属浙江省)知县丁日昌,为其撰写重修谱序,其中也谓:“由是其祖豪公率族人开辟凤山,广植树木茶果;疏浚河道,放养锦鲤;精耕良田,种植稻菽,遂成大观矣。”张世豪乃唐福建招讨使张谨之长子。唐僖宗乾符五年(年),张谨率官军人闽与黄巢义军鏊战于政和之铁山营,谨及麾下之18员将校全部战殁。其子张世豪兄弟3人闻难到政和“赴庙墓,不忍归”遂择杨源辟地开基。按上述明、清两朝《张氏族谱》所载,可证实早在唐末,杨源就已经开辟茶园人工栽培茶叶。据杨源群众说,早年杨源凤山满山都是老茶丛,其迹至今可寻。

年,在全省第二次文物普查中,在政和县境内又发现两处唐末至五代时期窑址:澄源乡澄源村西棕自然村棺头山窑址和澄源村罗金坂自然村西侧窑址。两处古窑址面积都很大,废弃物堆积层厚达0.5米,从废弃物中除发现大量碗、碟外,还有壶、盅、杯等。这是两处民间生活用具生产窑址,其中盅、杯、壶等用具的出土,证明五代时期政和民间饮茶之俗已很普遍。同时,经文物专家鉴定,两处民窑出产之产品,无论从工艺、形制风格来看完全相同,且与越窑产品相似。两窑地点均在闽浙边界处,与庆元县毗邻,其生产技术甚至窑工均可能来自浙江。那么,其盅、杯等茶具越窑风格,是否也从一个侧面证实茶叶专家陈椽在《茶叶通史》中说到的,“唐末五代福建茶区的形成,建州茶叶可能是从浙江的台州,到处州的庆元传人政和,再经松溪而传到建州的”这一论点的可信性。

在政和茶叶发展史上,唐末五代是一个极具历史意义的阶段。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它为宋、明时期繁盛了多年的北苑御茶缔造了“血缘”基础。

众所周知,“北苑”位于古代建州东苌里之凤凰山,(即今建瓯市东峰镇所辖地)从唐末五代闽国时创立,历经南唐、两宋、元、明六朝年间一直是为皇家提供御茶的“龙焙”所在,其创始人是数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奉为“茶神”的张廷晖。张廷晖原是制茶的龙焙地主,在凤凰山一带拥有大面积茶园,其加工出品的茶叶品质极佳,为闽王所青睐,不时派人索取。加上其时闽王家族不断发生内讧,战事频仍,茶叶生产受到很大影响。于是,张廷晖干脆将凤凰山及周边30里范围的茶园悉数奉献给闽国。闽王大喜,即封给张廷晖“阁门使”的官职,并仍然让其管理茶园。由于张廷晖在茶叶种植和加工上的功绩,经御苑漕官奏请朝廷准许,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年),当地茶农在凤山茶园中建祠奉祀张廷晖,始称“阁门使庙”,到宋高宗绍兴年间赐额“恭利祠”,《八闽通志》对此有详细记载。

然而,也许人们并不知道,就是这位赫赫有名的“茶神”,他与政和竟有极其密切的血缘关系,更不会想到名噪6个朝代的北苑御茶园,其根脉所在乃是政和。

张廷晖,也作张晖,字仲光,排行第三,故也称三公。据政和杨源《张氏宗谱》及建瓯水北《张氏族谱》载,唐乾符间张谨战殁政和后,其子世豪、世杰和世表闻难到政和“赴庙墓,不忍归”,遂择居于杨源。后来世杰移居张元(今铁山镇元山村),世表则就近移居建安东里之水北后山。世表生三子:长钦受,次钦显,三钦仰。钦受也生三子:长晖(即廷辉),次旺,三茂。故廷晖乃是世表之嫡孙,是杨源张氏神祖张谨之曾孙。尤其是当年张世豪兄弟择居杨源时,开发凤山,在其周边广植茶树,揭开政和大规模人工栽培茶叶历史序幕。唐僖宗光启二年(年),张世表移居建安东里,就是从杨源带去茶籽、茶苗,并选择与杨源地理环境相似之山地广辟茶园,并将东里新辟茶园之山命名为凤凰山以示不忘原祖地杨源凤山也(其山正好也呈凤凰展翅之态)。

张世表移居建安东苌里之水北后,先是在本地辟山种茶,后逐渐扩展到吉苑里,其茶园遍布东溪流域。其子钦受继承父业,并加以发展。在这个茶叶世家中,廷晖自幼便生活在茶的世界里,少年时期便跟随父亲种茶、制茶,以致后来成为名重朝野的茶焙业主。然而,他始终不忘北苑之根脉在杨源,所以他每次回政和谒墓祭祖时,都要到杨源祖祠祭奠,以示其铭记宗功祖德之意。

唐末五代,在政和人工栽培茶叶已很普遍,究其原因除了经济发展的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当时佛教的发展与繁荣促进了茶叶的种植。在我国茶与佛门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佛教禅宗讲究“坐禅修行”。“坐禅修行”就要排除一切杂念,专注一境,以达到“身心一致”。故要求坐禅的僧人“跏趺而坐”,“过午不食”。而茶洽好有提神养心之功效,因此成为僧人首选之饮品。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故唐、五代寺院种茶、饮茶之风大盛。许多寺院种茶、制茶一为供佛,二为待客,三是自奉。有些寺院甚至有专门负责茶事的“茶头”和“施茶僧”。一些大的寺院还专门设有“茶堂”和“茶鼓”,按时召集僧人饮茶。风气使然,故寺院茶往往成为促进当时茶叶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和在唐、五代时期佛教十分兴旺,寺院林立,如宝福寺、定风寺、清平寺、大报恩寺、资福寺、护国寺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创建的,它们往往都在周边垦辟茶园,时至今日人们还不难在这些寺院周边见到当年茶园的痕迹甚至老枞。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431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