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霞浦县沙江镇沙江黄氏始祖于北宋年间,从政和县芹阳迁入沙洽(沙江别称)。由于沙江是依山傍海,且滩涂辽阔,物产丰富,可称谓“鱼米之乡”。但地域非常狭窄,房屋只能依海岸而建,即使殷实富贵的家庭,他们房子也只能座座紧挨,盖成土墙或火墙包衕的低矮砖木房(高未超6米),黄氏先祖委曲求全,在此生息繁衍从事着渔耕生活。(一)、匾额高悬彰显门第文化内涵据贤达黄良乾说:“沙江北宋迁入第一世祖为伯、雲、雪,便在这里开基创业发展海上滑板、瓜鱼捕捞、罾排、海上扦蛎、挖掘土刺及海上生产魚具等漁耕器具。”而居住在西南向的黄氏,由于蛎肥渔利,生活小康,人口陡增,地域狭窄又濒临海啸台风,只能选择盖两层火墙包衕且低矮的砖木结构房屋,每座约百平方米,如此结构的房屋,既能防台风又起到冬暖夏凉的目的。当时沙江的外店街,东城、江边,黄厝街四境之中,只有黄家居住地命名“黄厝街”。清雍正六年知州为沙江竖“奉宪永禁”碑,竖在黄厝街中心。可见明初黄家已是沙江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生活富裕教育必须同步跟上,才能改变宗族命运,从明永乐年间(约)族长思想开拓,经全房主事同意由二世諱雲林、号万安公長房迁徙到霞浦松城、数年后家境殷实选址在登俊衕建宅院。将沙江部分黄姓子弟入住自家登俊衕宅院,特聘举人在厅楼专辟一间私塾,由先生亲自执教,由于往来人口流动性大,并在原宅院基础上又建二座併排大厝以实现黄府重教之宏志,被乡人称为“清廉善举的乡绅”。至民国初因社会治安动乱,因房内分支迁徙浙江青田、四川重庆等地,故居房屋或出赁或变卖给陈、邱两家,后来只留一家,为三落三天井大厝。分前堂、中堂、三堂,总面积.6平方米,不过由中堂进三堂以一堵空斗墙隔开,在东西边各设一小门供出入。在三堂后门两侧设边门,出可通公用通道。在天井正中砌一面空斗照墙,四角彩绘蝙蝠,中间书写圆形福字左右对联“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楷书字体,其大小房间有30间,原厝楼上墙上贴有十几幅由京都、府、州颁发的正六品、举人,恩贡、岁贡、太学生、训导、秀才等喜报。据《黄氏家谱》载:明代宗祠宅院各方官员赠匾有“爼豆千秋”、“黄氏祠記”、“羽仪百代”、“玉版金籌”、“器宏识逺”、“品竣才雄”、“铨垣虚左”、“奕世科名”、“父子传芳”、“兄弟济美”、“松菊猶存”、“臣心如水”(其中,宗祠赠匾二通、前堂宅院赠匾十通)。百年间省内官员,都为黄家建宅建祠赠送贺匾,体现了黄家一门二进士三举人,一生明志致远、清廉为官的高尚品格。双至五世黄宜山公,字子厚,浙江青田县训导(七品),生乾清、乾德、乾行,而后父凭子贵封承德郎(正六品)。《霞浦县志(宦哲页)》载:“黄乾行字大同,倜党好义。兄疾,夜求医不避险远。豋嘉靖癸丑进士(同进士),授行人(正七品),历户部郎中(正五品官),出守重庆(正四品),诲士爱民,年50以劳卒于官。著有《礼记日录》、《玉岩稿》为士林所宗”。据《黄氏家谱》载,乾行墓建于沙江南屏,墓碑匾额镂刻着双龙抢珠,碑文曰:“皇明赐进士今守前北京户部侍郎,出守贵州府户部郎中黄公墓”,如今,该碑被福州市文明办收藏;另据《黄氏家谱》载,明正德已卯(年)科举人黄乾清(字天亨明正德十四年已卯科中举)诚实谦恭重孝友情谊孝敬父母,官至国子学录,(现河北石家荘川),真定知府(正四品);明嘉靖庚子(年)科举人黄乾德,字大修,任职浙江丽水清田知县(正七品),在宣平县铲除凶蛮残暴的人和事入名声官级;嘉靖已酉(年)科举人,癸丑(年)进士黄乾行;万历壬午(年)科举人黄蒙宪,字成卿,国子助教,广州府正堂(正四品);明天启甲子(年)科举人,乙丑(年)科进士黄师虁,初授古冈县知县(七品),升任理刑部推官(正五品),历吏部侍郎,兼保定府知府(正三品),升谏议柱史(正二品),未任而卒。黄履荘崇祯年恩贡(举人副榜)。(二)、进士马思理撰写的黄师夔墓志大明天启五年赐进士諱黄师夔、号赓韶,其墓位于松港沙头村土名狮山,建筑面积平方米,整座为花岗岩石构,外貌为太师椅形,原自东向西左右竖有石烛,高3米有余,柱六角形,顶为宝珠式,座为莲花辮,为前后二环山,前后石揷屏,左右石阶,外左右雕刻龙头扶手,內左右雕刻狮头扶手。尤为突出墓顶弥勒肚高出半径,面向七星八墩,背靠狮头山,左为青龙回龙拱案,右为白虎低卧如眠。由于早年古墓被盗,造成满目疮痍无人管理,石刻构件严重受损散落墓埕周边。为保护这一历史厚重文化,年10月被列入文物保护点,黄氏后裔自发筹资重修沙头黄师夔公墓,仅能依稀按现存修复。同时在其向5百米,立有一通碑高厘米,宽56厘米,文曰:“皇明中顺大夫直隸保定府知府黄韶赓墓道碑”。主要记载,黄师夒科举人据《霞浦县志(宦哲页)》载:黄师虁,天启乙丑(年)进士,知古冈县。时邑中无赖藉谎称乱,蓄虫害人,与衙猾朋护夔薅剔振兴,百姓戴之“以政最”。升知保定府,清廉勤慎,升谏议柱史,未任而卒。祀乡贤。而黄氏家谱载,黄师夔公祖藉沙洽(旧称),出生万历甲申年(年正月十六日)历任北直隸永平府驻劄山海查核糧务兼管理刑推官、中顺大夫保定府尹、北京户部廣东清史司员外郎,赠文林郎。卒崇祯已卯年九月初十()生有五男。据沙江《黄氏家谱》载:“长子履荘清廪生,擢恩贡、次子履豊贡生。”(县志缺载)。年因重修师夔被盗墓从圹中出土二尊黑色砚石碑刻,高60厘米,厚41厘米,厚5厘米,一尊为阴刻“赐进士中顺大夫赓韶黄公之墓,一尊馆国体,墓志铭字体端庄挺秀,保存完好,整版撰文1字为主要记载科举人科进士,任职廉政孝顺父母为父母守孝,生五男二男为贡生及碑文为进士马思理为其撰文。现原碑存县博物馆。(三)、进士游朴撰写的黄氏祠记明万历三年(岁次乙亥季春三月吉日)为赐进士出身四川成都府推官少涧游朴撰写“黄氏祠记”,内容从沙江迁入一世伯、云、雪、耐、宜、乾、坤、蒙等八世,全文字,从唐宋以贤哲著称功名成就描述。但宗祠旧址沙江黄氏宗祠,县城郊区青福宝福里有一座“黄氏宗祠”目前尚无法查证。值得商榷沙江黄厝街中心明清建有两座“黄氏宗祠”一座于清未卖断俞家,一座解放后被生产借用后卖断黄家作住宅用值得佐证前文《黄氏家谱》载:明代地方官员赠送“俎豆千秋”、“黄氏祠记”悬挂祠内则是属实。因此黄家,至少有三处黄氏宗祠。福宁府城隍庙内尊一通碑:“太守黄公重建城隍庙记”碑额为篆文。为明嘉靖二十四年()进士乾行入仕前重修城隍碑记。据《霞浦县志》载,从明嘉靖至崇祯年近百年间,沙江黄府共入科进士二位,入科举人三位,入科贡生三位,尤其五世宜山公勅赠承德郎户部主事前训导(从七品),先娶林氏封孺人,后娶雷氏封安人荘惠,为他生一进士两举人,此乃见畲汉两族一家亲。沙江黄氏家族以纯朴的家风,经典的家训,善于尊师重教,培养出一代代名绅、英才,成了闽东地区屈指可数的经典姓氏文化之一,值得人们去挖掘、去研究,为振兴乡村文化尽一份力量。(黄亦钊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