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潇晨周佳政和五礼新仪点校本简介

SEM百度竞价招聘求职微信群 http://www.prcgoogle.com/zonghe/guonei/2021/0913/6012.html

《政和五礼新仪》(以下简称《政和仪》)是北宋徽宗时期编成的国家礼典。原书共二百二十卷,又《卷首》一卷,《目録》六卷,今本阙二十卷,卷七五、九一、九二亦阙部份文字,存二百零一卷,六十余万字。

徽宗朝改制,先乐后礼。崇宁二年()至大观初主要以讲议司为主,由蔡京主导改革雅乐,创设新乐“大晟乐”,并设立雅乐官署“大晟府”专董其事。大观元年()开始着手礼制改革,专设“议礼局”负责,从各部抽调人员充任修撰礼书的详议、检讨等官。由于此时蔡京已因政治原因暂时下野,实际总领其事的是外戚、知枢密院事郑居中。与此前礼制改革不同的是,本次改制大到礼制原则的制定、仪制定性问题,小至仪物规制等细节问题,徽宗都亲自予以指导,并以当时盛行的命令文书“御笔手诏”的形式对请示奏章进行批示,形成了位于《政和仪》卷首的《尚书省牒议礼局》《御笔手诏》等文字。由于《卷首》部份保留了修撰礼典时皇帝与议礼局官员来往讨论仪制条目的记録,使得此书存有礼典的文献价值同时,具有考订史实的史料价值,可稍补徽宗朝史料之阙。

在礼制改革之初,徽宗亲自着手撰写《御制冠礼》十卷,叙述汉魏以来的冠礼沿革,作为以后撰写各项仪礼的纲领文件。大观四年(),议礼局呈上阶段性成果《大观新编礼书》,包括《吉礼》以及《祭服制度》等内容。政和元年()编成其余四礼共四百九十七卷。《大观新编礼书》成书,呈徽宗审定后,又经过议礼局多次的讨论。《大观新编礼书》主要仿照《御制冠礼》,梳理各礼的历代沿革,类似于作史料长编,在此基础上讨论,删并沿革文字,最后写定《五礼仪注》的标准文本。政和三年()二月,郑居中奏请将其改名为《政和五礼新仪》,三月徽宗亲自作序,四月颁行(吴羽《〈政和五礼新仪〉编撰考论》,《学术月刊》年第6期)。

《政和仪》体现了中唐以来国家礼制系统的变革。玄宗朝颁行《大唐开元礼》以来,虽然五礼体系的大架构未有变动,但在其内部仪礼项目内容履有存废,亦有新礼产生。中晚唐《开元后礼》《礼阁新仪》《曲台礼》《续曲台礼》,以及北宋《太常因革礼》《礼阁新编》《太常新礼》等礼典的不断出现就是其间仪制变革的证明。

《政和仪》正是唐宋礼制变革过程中重要的节点,其中沉淀了此前诸多礼制变动的结果。例如神宗朝以来改此前的天地合祭为南北郊分祭,徽宗朝“绍述”熙丰制度,这一成果就体现在《政和仪·吉礼》部中(小岛毅《郊祀制度の变迁》,《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辑,年12月)。又如《政和仪·吉礼》中所收九宫贵神、十神太一等祭祀为《大唐开元礼》以后,中唐五代以来基于谶纬思想所出现的祭祀,逐渐纳入国家典礼系统。祀感生帝、阳德观、大火等礼目为祈祀赵宋德运,主要基于五行之说。景灵宫则为具有道教祭祀背景的赵宋“原庙”祭祀。皆是传统儒教礼典之外的礼目。宋代以后,由于朱子礼学的勃兴,摒弃了此类带有道教、谶纬背景的祀仪,此类祀典遂不见于国家典礼系统,仅于《政和仪》与南宋《中兴礼书》有所留存(小岛毅《宋代の国家祭祀——〈政和五礼新仪〉の特征》,池田温編《中国礼法と日本律令制》,东方书店年)。

又如《宾礼》中外国来朝一类礼目中,按国别将辽、高丽、西夏等国分等列序,其中辽使朝参等仪格外隆重,体现了宋代一元化天下观念的松动以及对等的国际秩序的形成(朱溢《北宋宾礼的建立及其变迁——以礼仪制定原则的讨论为重点》,《学术月刊》年04期)。《宾礼》朝参一类中,按北宋六殿的不同政务处理职能分为大朝、朔视朝、望参、四参、日参、再坐、起居、批答等不同等级、类别的政治、政务处理程序,是北宋中期以来朝会制度变动调整的结果。与之相关的朝会、朝参班位的制定也是此前官制改革的成果之一,体现了新的官僚制度秩序与原则。

在继承中唐以来仪礼变化成果的同时,《政和仪》又体现了徽宗朝制礼作乐的时代特征。例如,将群臣朝会仪制从此前的嘉礼类归入宾礼类,以标示君臣朝会有如古诸侯朝觐,赋予所谓“不纯臣之意”,体现复古倾向(朱溢《中古中国宾礼的构造及其演进——从政和五礼新仪的宾礼制定谈起》,《中华文史论丛》第2期)。又如,祀九鼎仪为此前雅乐改革铸造九鼎的遗产,其诞生背景具有纬书的特色,实为祈祀皇帝本命的仪典。再如,辟廱释菜为改革官学制度后的产物。此外,又列庶人昏、冠、丧礼,首开“礼下庶人”之例,体现了徽宗制定“一代之典”,贯通士庶,构建各有等差的完整礼制序列的意图(张文昌《制礼以教天下——唐宋礼书与国家社会》,台湾大学出版中心年)。

为配合将此前仅作为礼官参考、藏于内府的国家礼典颁行天下,成为天下之法,徽宗大力推行礼典的落实工作。除了在京师太学等机构推行外,又设置礼直官、礼生,就《政和仪》咨询答疑,并令各路监司任督导之责,负责在地方民间推行礼制。国家中央典礼系统改制较为顺利,而将新礼推行至下层民间则较为困难。宋代民间自有成熟的礼俗,惯于行用,新礼推行效果十分不理想。当时的诏令、上奏的文献以及两宋间笔记文献中对此多有记述,所谓“立礼欲以齐民,今为害民之本”。鉴于现实,宣和元年()以来民间的推行工作逐渐停止。尽管如此,在中央朝廷礼制系统层面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施行。

就五礼架构而言,《政和仪》是现存宋代国家礼典中各项条目较为完整的著作。《政和仪》成书后的宣和时期又有创设明堂制度,设立“礼制局”对仪物等重新制定等举措,但并未超出《政和仪》的基本框架。

《政和仪》诞生以来,行用时间仅十年左右,许多仪典自编成后便未曾举行,空有条目,如祀高禖;或仅施行一两次,如亲蚕仪等。至宣和末期由于战局等原因,基本礼制运行基本停废。南宋以降,由于时局朝廷未暇对大规模全面整备礼制,仍采用北宋旧制,将《政和仪》作为太常寺等典礼机构制定具体仪典时的参考文件之一,并非作为一代不易之典严格尊法。朝廷制礼、行礼的原则趋于务实,多随事讨论,参酌前典而制定。南宋中期出现的《中兴礼书》以及《续编》就是带有北宋时期仪制长编性质,专供太常寺礼官参考的礼典沿革汇编。《政和仪》不叙因革,仅列仪注,意图定于一尊,在宋代礼典体例发展的主流脉络上的特殊例子。

尽管《政和仪》在成书后曾经“镂版颁降”,由于其后推行的停滞以及靖康战乱,保存有限。南宋以来《政和仪》等礼书仅在朝廷礼制官署内保存,以致收藏流传行用范围狭窄。特别是新仪典汇编《中兴礼书》等出现后,仅作为资掌故参考,以致“遂格不行”。

明清以来《政和仪》已经仅见于内府藏书目録。清代以来,流传更为稀少,基本以钞本形式在秀水朱彝尊、虞山钱氏、两淮马裕、虞山张金吾、吴兴陆心源、钱塘丁氏等东南少数藏书家圈内流转。

考虑到文本的完整性等原因,本次整理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以文津阁《四库全书》本为通校本,以日本静嘉堂文库现藏三个钞本,即原陆心源十万卷楼藏本、原杨守敬藏本、原缪荃孙藏本为参校本,并参考《宋会要辑稿》《文献通考》《宋史》《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宋大诏令集》《中兴礼书》《中兴礼书续编》《庆元条法事类》《宋史全文》为主的史籍,对《政和仪》进行整理、标点、校刊,以飨学界。

本次整理,汪潇晨负责《卷首》《序例》《吉礼》部份,周佳负责《宾礼》《军礼》《嘉礼》《凶礼》部份,最后由汪潇晨负责统稿。

汪潇晨

年3月

本书收录于《中华礼藏·礼制卷·总制之属》第三册、第四册,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鲁畅

宋史研究资讯

欢迎订阅『宋史研究资讯』

iu

信箱:txq

.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12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