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跟朋友到政和县澄源乡新康村,在一户人家看到这样一副石刻门联“断齑画粥高门光、清风姱节月堇霁”字样,门额为“和气致祥”。从村干部了解到,房子为范氏祖宅,房屋三进式,古老建筑已火毁重建,但大门保存完好。刚开始我并不知道这对联蕴含何意,身边同行博学的杨世敏老师告诉我“断齑画粥”的典故:北宋时期,范仲淹小时家贫,他只好住在庙里读书,昼夜不息,每日生活十分清苦,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一切为四,早晚各吃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门联以其故事勉励子孙勤俭节约。门联中的故事正喻示户主为范姓,经询户主,该户祖辈确为当地的大户人家。在政和县,特别是农村中还经常能看到不少保存较好的古民房,其中不乏像新康这种石刻门联。这些古香古色的石刻门联刹一看,可能不解其中意思,但经查询资料、询问当地老人或民俗专家,门联往往都带有一定的历史典故,大多跟户主的姓氏有关联。在澄源乡澄源村还能见到门额题着“评追汝南”汝南公评”等字样的古屋,精雕细刻的石壁门联,掩饰不住当年屋主人的辉煌。澄源是政和许姓开基地,许多村子古屋门额带有“汝南评”字样。据南平市武夷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李隆智介绍,“汝南评”出处为:东汉时期,汝南平舆有个叫许劭的人,平时喜欢评论乡党人物,而且点评十分到位,每月换一个题目,所以汝南有月旦评的风俗,后人以“汝南评”寓意许姓先辈才学过人。同样,在镇前镇洋头村,数幢古民屋门联刻着“梅花赋”“赋梅遗风”字样及梅花等图形,李隆智老师介绍,这些石刻门联也是有来由的——据资料记载,河北邢台市南和县阎里乡的宋璟,年少时即博学多才,擅长文学,17岁便中进士,唐开元十七年(公元年)拜尚书右丞相,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宋璟中进士后又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却没考上,就外出旅行散心,谁知在路上生病,寄住在一家旅馆里。在旅馆一堵倒塌的墙边,他看到一株梅花,在杂乱丛生的草木中开花生长,宋璟当时叹息的说:“这株梅花长得不是地方啊,如此出众的资质,却被草木所掩,怎么能被人识别呢?如果它坚贞的本性不改变,那是很可取的。”于是生发兴致,作了一首美文《梅花赋》。后来宋璟得志,官至宰相。乾隆皇帝对宋璟的品德和他的《梅花赋》非常的喜欢,曾为此题诗作画。其后人引以为豪,便把梅花作为他们家族的姓氏文化,家庭殷实或家中有人为官的宋氏后人,在新建房子时,会把寓意宋氏文化的梅花及相关吉祥物、对联等铭刻在大门石壁上。据村民介绍,早年,在镇前一带宋家女儿出嫁,嫁妆上要贴上写着“梅花学士”的封条,以示家门威望。前阵子到外屯乡洋后村,我看到有座杨氏宗祠门联石刻“四知传家永,三公恩泽长”,对此不解,这“四知”“三公”到底有何来由?经杨家老人介绍和网上查资料才得知,这“四知”“三公”并非信手题写,而是跟杨姓祖上名人有关联的——东汉名臣杨震品德高尚,有一次他路过自己一手提拔的官员境内,这位官员得知消息,为报答杨震的恩情,于深夜给杨震送去金银,杨震坚决不受,这位官员就对杨震说:“这事无人知道,您不必拒绝”,杨震就回他:“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无人知道呢?”故后人称杨震为“四知先生”。而杨震之子杨秉在汉桓帝延熹年间出任太尉,其后辈杨赐杨彪父子两人在汉武帝和汉献帝时期也都当了太尉,故杨氏后人称他们为“三公”,引以为豪,将他们的故事作为自己姓氏文化题刻宗祠门联。一副副石刻门联是一首首古风留存,蕴含的是我们民族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更是对先祖的感恩和纪念,亦饱含先祖对后世子孙的训诫和期翼。当你无意中经过一座座石刻门联的古屋前,说不定你正邂逅一段沉甸甸的历史故事,你是否感受到姓氏文化的那份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