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政和茶史的发端茶叶发展史一

北京的权威白癜风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vxbdf/

政和县地处福建北部、建溪上游。在北宋咸平三年(年)立县之前,其半数以上疆域为建州所辖。政和自古产茶,是中国著名茶区之一。五季至宋、明时期,政和大部分茶区包含在皇家北苑御茶园范围之内,故政和茶叶之历史与建溪茶叶之历史乃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据考证,建茶历史十分悠久。相传周时,叔熊氏居于濮地,后遂有七闽之谓。又据《辞海》云:濮,是包括闽越族在内的南方百越民族的称谓。也有资料认为,濮即是居于武夷山脉一带的古闽越族。据《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之时,南方有8个小国参加盟会,其中也包括濮国。当时濮国就曾经带去产于闽越的土著茶叶献给周武王。当然,其时的茶叶也许并不称作“茶”,而只是一种产于闽越山间的野机,但此传闻却透露出建茶之历史乃肇始于西周。政和之茶素来被列入建茶范围,那么其历史渊源似乎也可溯之西周?现存最早的茶学资料是汉代王褒撰写的《僮约》,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是陆羽《茶经》问世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僮约》中有云“舍中有客,提壶行酷汲水作,涤杯整案.....烹茶净具,已盖藏。”说明汉代人们已用酒、茶待客了。至于建茶之历史真正有文字可据的,当是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永明时,任浦城县令的大文学家江淹所写一篇文章,文中写道:闽北所产的:“珍木灵芽,皆淹平生所爱。”当代著名茶叶专家陈椓教授在其考察福建茶叶的专著中也认为,古代建州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开始人工栽培和加工茶叶(引自《建茶辑要》)。那么,政和作为建茶的主要产区之一,其人工栽培和加工茶叶的历史,应该是与建州同步的,这就是政和茶史之序曲。

政和县栽培和加工茶叶到底始于何时,目前虽尚未发现史籍的确切记载,但也并非无迹可寻。

年,在福建省文物普查中,政和县文物部门先后在石屯镇松源村卢塘山、虎咬垅山抢救性发掘4座两晋及南北朝时期墓葬,该墓葬均为卷顶砖室墓,墓砖侧面分别有“元嘉十二年七月”、“宋大明六年七月”以及“永明五年”的铭文。元嘉十二年为南北朝宋文帝刘义隆乙亥年(年)。宋大明六年为南北朝宋孝武帝刘骏壬寅年(年)。永明五年则是南北朝齐武帝萧赜丁卯年(年)。从这几座墓葬中出土不少金、银及陶、瓷器物,其中有一件十分引人注目的青瓷器:五盅盘一一在一个圆形瓷盘内陈放5个小瓷杯,其状几乎与现代使用的茶盘无异,而且保存十分完好。同时期,在东平镇新口村牛头山,也发掘南北朝墓葬2座,均为卷顶砖室墓,墓砖也有“元嘉”、“永明”年间铭文,其出土器物中也有青瓷盅。一年底,福建省文物部门在配合宁武高速公路的基础建设中,又陆续在政和县境内抢救性发掘97座两晋及南北朝时期墓葬,在出土的多件文物中,又发现五盅盘及大量壶、杯、盏等瓷器及其他生活用具。这些文物不仅对揭示“永嘉之乱”后,北方士族大量南迁入闽的史实提供了实物佐证,而且对研究闽北特别是政和的开发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这些盅、盏的出土,说明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从中原地区南迁入闽、落籍于政和县境内的士族们,已有饮茶的习惯,当然更证明其时政和已出产茶叶,不论是野生或人工栽培,茶叶已成为士族们生活中不可或缺之品,以致在他们死后,把茶具作为随葬品带进坟墓,以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也能像生前一样享受品茗的乐趣,这也许就是目前可见到的政和茶史发端之确证。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436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