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僰王山,做好ldquo竹文章r

山川秀丽,景色迷人

资源富集,万顷竹波

这,就是僰(bó)王山

僰王山自古即为名山

自宋代起

这里便是僰族最重要的繁衍生息之地

昔名石头大寨、轮缚大囤

宋徽宗政和七年赐名为僰王山

僰王山位于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僰王山镇境内

是许多人心中最美的“诗和远方”

对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宜宾分公司

驻村帮扶干部何红梅来说

僰王山镇教场村不仅是“诗和远方”

也是她挥洒热血的梦想之地

教场村位于僰王山镇南部

紧邻仙峰苗族乡,海拔-米

属山区地带,灰包土质

这里气候温差明显,盛产楠竹、苦竹

辖10个村民小组

农户户,村民人

经过精准识别

年,共有贫困户75户人

贫困发生率20.47%

患病、缺资金、缺劳力

是致贫的主要原因

何红梅扎根在这里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围绕竹产业、竹文化做“文章”

走出了一条“以竹为媒、富民奔康”的新路子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

中国移动脱贫攻坚模范——何红梅

年,51岁的何红梅前往距离市中心超过公里的教场村,成为驻村工作队中年龄最大的队员。

当地海拔较高、交通不便,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对年龄较大的何红梅无疑是一个大挑战。但她从未退缩,她说:“我是一名党员,怕啥子嘛!党员就是要有担当精神,主动把重任给担起来”。何红梅沉下身子、真跑实干,与村民同吃同住。

何红梅(右一)在村子里入户走访

万事开头难,何红梅驻村工作的第一步就是组织共建,她充分依托公司资源,组织村组干部、产业大户、贫困户外出学习培训,争取帮扶资金10余万元。

何红梅把人才作为驻村帮扶的重要资源,着重加强本土干部人才队伍培养,驻村以来,帮扶村党支部新发展党员1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人、储备村后备干部4人、回引返乡创业人才3人。同时,她积极借助“外力”,聘请专家为教场村出谋划策,为教场村今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同时她还帮扶村党支部举办教场村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班,认真办好农民夜校,广泛宣讲政策,尽量让每户都有一个人能明白政策。

开办农民夜校,宣传国家扶贫政策

做好竹产业“文章”带动致富增收

一提到竹子,好多人第一个就会想到宜宾僰王山镇,这里曾被评为四川省竹林风景名镇。教场村全村竹资源丰富,共有竹林余亩。

何红梅就在想:“这么好的天然资源,不用起来完全是浪费了!”她依托本村丰富的竹资源,认真做好竹产业“文章”。

说干就干,教场村逐渐发展起了竹片加工、竹荪种植、竹鼠养殖、冷水鱼养殖四大产业,并成立了农业合作社。何红梅带领当地村民种植竹荪,村民们一开始对竹荪的种植并不看好。何红梅认为,帮扶先扶思想,若不及时转变村民的思想,再好的政策都是空谈。何红梅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有的村民直接拒绝,有的村民持观望态度,只有少部分村民支持竹荪产业的发展。面对如此窘境,何红梅没有放弃,先从持观望态度的村民进行引导,让他们先流转少部分土地试一试,格局逐步打开。对观望的村民不强求,一年以后用发展成效说话,让村民真切感受到竹荪种植产业的利好。两年后,村民种植竹荪的参与率超过80%,最终种植项目顺利启动。

何红梅挨家挨户和村民沟通谈心,做思想工作

启动竹荪种植后,很多难题也随之而来,由于种植技术缺乏,部分竹荪种下后生长缓慢,影响了部分种植户的信心。但何红梅还是不放弃,主动到长宁县学习种植技术,邀请种植专家现场指导,第二年成功实现了盈利。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过硬作风,在何红梅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何红梅深入田间,研究种植技术

何红梅将竹元素融入产业发展,延伸竹产业链条。她充分利用林下资源,探索开展林下竹荪种植,推进林下乌鸡养殖基地规范化建设,发展中药材林下种植,建立多层次、多时序、长短效益相结合的竹林复合经营体系。

县城设点展销农副产品

与此同时,她积极推进产品深加工,依托竹片加工厂,把教场村余亩荒山、荒地、残次林改造成为竹浆竹,形成0亩楠竹、亩苦竹、亩杂竹的竹林景观;从江安、长宁引进企业开发竹筷、竹雕、竹工艺产品,开展竹笋食品加工,不断提高竹产品的附加值,发挥教场村万亩竹资源的优势,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何红梅与村干部共商集体经济发展

竹文化“搭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何红梅充分挖掘竹文化基因和竹资源优势,通过竹文化“搭台”,助推乡村经济持续发展、村容村貌不断改善,让乡村变得越来越美。教场村的竹主要为直径10厘米左右的楠竹,根连枝翠、高风亮节。老竹新篁,刺破云天,晴日,阳光透过枝间叶缝,洒下点点金光,走进教场村,让人心凉意爽、心旷神怡。

何红梅将竹风景融入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观光旅游。坚持多规相融,深度推进景民一体、景民融合,高标准规划建设具有竹林风情的小木屋5间,打造“竹林人家”靓化示范户5户,实施易地搬迁21户,新建“竹林幽径”等旅游通道和产业路20余公里,既完善了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又为发展观光旅游提供了条件,实现处处皆风景,时时可停留,让“竹子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汲取竹子虚怀若谷、不畏逆境、坚韧自强的精神品质,何红梅将“竹精神”融入党群教育,凝聚起乡村振兴、共同奋斗的力量。

通过深化群众对村情、竹情的认识,激发广大群众爱竹、造竹、管竹、护竹的热情,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提升;通过开展有奖知识竞答、建立红白喜事审批制度、严格党务村务公开、每月播放一部主旋律电影等方式,常态化开展感恩奋进教育,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

传递竹精神,实现物质和精神“双丰收”

何红梅驻村以来,一直住在距离教场村委会较远的农户家中,步行时间约1小时,她坚持每天步行往返工作地和租住所。她说:“我可以利用步行的时间与沿途的村民进行交流,了解村民的所思、所需,更好地帮助驻村工作队开展工作。同时也能锻炼身体、益于健康。两全其美了,就这样办!”

由于教场村自然环境较为阴冷潮湿,道路青苔较多,在一次雨天户外工作途中,何红梅不慎摔倒导致脚部受伤。她开始以为只是轻微扭伤,没有重视,觉得可能注意点就好了,连医院都没去就又投入到驻村工作中。一个月后,脚疼加剧,医院就诊,确诊为腕关节软骨撕裂、月骨坏死,无法恢复到伤前状态。经过简单的处理后,她又继续回到了工作岗位。村民们都在劝她赶紧停下工作,去住院治疗。她摇头说:“我现在肯定不会走,一大堆事放心不下。”毅然决然地继续工作。

老天不负有心人,何红梅与驻村工作队完成通村公路硬化9.1公里,新建林区公路8.5公里,新增移动通信基站1座,新建水窖5口,大大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年12月,教场村按计划实现整村摘帽脱贫,年75户贫困户全部通过脱贫成效复查验收。

何红梅每天都要跟同事说:“一定要把我们的关心援助和扶贫攻坚的‘力度’变成民生改善的‘温度’,真真切切送到村民的身边,让他们感受到深情厚谊!这样,我们的努力才没白费,才是正儿八经有意义的。”

何红梅早已把自己当做一扇窗口、一个喇叭,在教场村同胞心里播下“党就在身边”的种子。她说:“我只是传递爱心、履行职责的,并没什么好一直说的。我还要继续干下去,把教场村打造得更漂亮!”

她坚信帮扶工作只要一任接一任地干下去,一定会有无数个奇迹出现!无论未来身处何地,僰王山镇教场村都将是何红梅一生牵挂的地方……

推荐阅读??

朋友圈里的“战疫”故事

“移”起守沪,战“疫”必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10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