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茶的发展史

中科公益爱心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80504/6211035.html
中国是最早发现与利用茶叶的国家,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作方法是重要的决定因素。一、制茶历史发展主要阶段(一)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将鲜叶揉碎放人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饮用。茶作糞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将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后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二)从蒸青造型到龙团凤饼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捣碎,拍成饼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由于苦涩味较重,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味大大降低。唐宋时期,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宋代,制茶技术发展迅速,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龙凤团茶的加工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问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三)从团饼茶到散叶茶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人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四)从蒸青到炒青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顷余”之句,说明嫩叶经过炒制而满室生香,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五)从绿茶发展到其他茶类在制茶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度所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探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茶叶从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加工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1、黄茶的产生绿茶的基本工艺是杀青、揉捻、干燥,当绿茶炒制工艺掌握不当,如炒青杀青温度低,蒸青杀青时间长,或杀青后未及时摊凉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时烘干或炒干,堆积过久,使叶子变黄,产生黄叶黄汤,类似后来出现的黄茶。因此,黄茶的产生可能是从绿茶制法不当演变而来。明代许次纾《茶疏》(年)记载了这种演变历史。2、黑茶的出现绿茶杀青时叶量过多火温低,使叶色变为近似黑色的深褐绿色,或以绿毛茶堆积后发酵,渥成黑色,这是产生黑茶的过程。黑茶的加工始于明代中叶。明御史陈讲疏记载了黑茶的生产(年):“商茶低仍,悉征黑茶,产地有限......”3、白茶的由来和演变唐、宋时所谓的白茶,是指偶然发现的白叶茶树采摘而成的茶,与后来发展起来的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不同。而到了明代,出现了类似现在的白茶。田艺蘅《煮泉小品》记载:“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清翠鲜明,尤为可爱”。4、红茶的产生和发展红茶起源于十六世纪。在茶叶加工发展过程中,发现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叶色红变而产生了红茶。最早的红茶生产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清代刘靖《片刻余闲集》中记述“山之第九曲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自武夷星村小种红茶出现后,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后20世纪20年代,印度发展将茶叶切碎加工的红碎茶。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也开始试制红碎茶。5、青茶的起源青茶介于绿茶、红茶之间,先绿茶制法,再红茶制法,从而悟出了青茶制法。青茶的起源,学术界尚有争议,有的推论出现在北宋,有的推定于清咸丰年间,但都认为最早在福建创制。清初王草堂《茶说》:“武夷茶……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日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现福建武夷岩茶的制法仍保留了这种传统工艺的特点(六)从素茶到花香茶茶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久的历史。宋代蔡襄《茶录》提到加香料茶“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南宋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记载,施岳《步月.茉莉》词注:“莱莉岭南所产…,,…古人用此花焙茶。”到了明代,窨花制茶技术日益完善,且可用于制茶的花品种繁多,据《茶谱》记载,有桂花、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九种之多。现代窨制花茶,除了上述花种外,还有白兰、玳玳、珠兰等。由于制茶技术不断改革,各类制茶机械相继出现,先是小规模手工作业,接着出现各道工序机械化。除了少数名贵茶仍由手工加工外,绝大多数茶叶的加工均采用了机械化生产。二、现代白茶发展从茶叶发展历史而言,白茶应该是最早的茶类,因为古人将茶叶晒干保存就是白茶的生产方法。最早出现白茶的文献是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其中记载“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二株,所造止于二、三夸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为常品”。但书中所讲的白茶,包括所说的三色细芽、银丝水芽都不是现代所说的六大茶类中的白茶,而是指叶片白化的茶树,而且其制作方法也与绿茶相同,这与武夷山的白鸡冠、浙江安吉白茶、宁波印雪白茶相同。最早的白茶记载是田艺蘅所书的《煮泉小品》记载:“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清翠鲜明,尤为可爱。”有关白茶原产地的争论颇多,下面就白茶主产地的有关历史做简要介绍。(一)建阳白茶发展历史据林今团先生考证,现代白茶发源于建阳水吉,约清朝乾隆37年至47年(-年),由肖乌奴的高祖创制。从产品创始到商品形成,大体历经二三十年。这个时间比夏品恭、李润梅提出的“在清嘉庆初年(年)”要早,和张天福关于白茶生产历史是“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的论点相吻合。早期白茶是以当地菜茶幼嫩芽叶釆制而成,由于创制于建阳县漳墩南坑,因此,俗称“南坑白”或“小白”,因其满披白毫,又称“白毫茶”。左宗棠(-年)所称“白亳”就是道光(年)后由水吉集散的南坑白茶。民国18年(年)《建瓯县志》所载:“白亳茶,出紫溪里”(当时,南坑属紫溪里,今漳墩镇、回龙乡)。道光年间,白亳茶开始远销甘肃等西北地区。道光九年(年)“百斤纳税银一两”。此后随着侨销的发展白茶大量向东南亚输出。蒋蘅《云寥山人文钞》(年)写道:“·…瓯宁之水吉,自踏庄赴广。茶市之盛,不减崇安。”同治7年(年)后,白茶大量销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泰国和香港等地。道光初年,水吉大湖岩叉山水仙茶树被发现,后来引进大白茶树品种。于同治9年(年)左右,水吉(今建阳水吉镇)茶农以大叶茶芽制“银针”(芽茶),并首创“白牡丹”光绪年间(-年)香港、广州、湖汕茶商到水吉开设茶庄经营白茶。最盛时,水吉有茶商60多家字号,其中港商21号、穗商3号、汕商3号、厦商4号。此期,地处南浦溪畔的大湖村也成为白茶的集散地。当年广州和香港合办的“金泰茶庄”、广州“同泰昌”、香港“友信”茶庄等号牌镂刻镏金大字至今仍存。当地人黄绍元先生的“元春”茶庄,民国29年(年)就加工出口白牡丹和寿眉各箱,占其总量的54%。这年大湖村还有白茶厂13家加工出口白茶箱,约37.9t。据大湖村老茶农、83岁的黄秉伦(年)介绍,他父亲于民国2年(年)就从水仙茶芽梢中“挑针”制银针芽茶,余下制“水仙白”。小湖乡鸿庇村89岁老茶农邓英贵(年)说,他在民国国12年(年)向他人学制水仙白,事先“挑白”后制“水仙香”,年产约公斤左右。水仙白和大白一起卖给在大湖设庄的潮州帮。民国25年水吉县白茶产量83t,占全县茶叶产量的10.13%,占是年全省白茶总量吨的50.61%。民国28年(年)水吉县白茶产量90t,占全县茶叶产量的11.76%,是年“水吉寿眉占全国侨销茶的三分之一,白牡丹占八分之一”。民国29年(年)水吉和大湖二地加工出口白茶箱(寿眉箱、白牡丹箱),约63t。抗日战争期间,海运阻断,白茶产量锐减。至年,水吉白茶仅余30t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生产恢复,白茶才得以重新发展,50年代末达t左右,占全省白茶总产量的80%。70年代以年均20%的增长速度发展,年白茶总产量达t,仅南坑村就产20t左右。年白茶产区开始部分改制为绿茶。以后实行“定点、定时、定量”生产收购白茶,仅局限于漳墩、迥龙和水吉三乡(镇),春季制白茶t,并实行国营茶站、茶厂主渠道专营。现在,建阳生产的白茶数量较少,主要产地在漳墩,主栽品种是水仙、福安大白茶、政和大白茶,其中制作白茶的主要品种是福安大白茶和政和大白茶。(二)福鼎白茶发展历史据茶叶史料记载和当地调查,如《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及清周亮工《闽小记》的介绍,在清嘉庆初年(公元年),福鼎人用菜茶(有性群体种)的壮芽为原料,创制白毫银针。约在年,福鼎大白荼茶树品种从太姥山移植到福鼎县点头。由于福鼎大白茶芽壮、毫显香多,所制白毫银针外形、品质远远优于“菜茶”,于是福鼎茶人改用福鼎大白茶的壮芽为原料加工“白毫银针”,出口价高于原菜茶加工的银针(后来称土针)10多倍。约在年“土针”逐渐退出白毫银针的历史舞台。20世纪70年代,为了满足外销要求,提髙白茶的茶汤浓度、增加比重,福鼎白琳茶厂创造了白茶的新工艺制法,其主要工艺技术特点是将萎凋叶进行短时、快速揉捻,然后迅速烘干,生产出的新工艺白荼条索更紧结、汤色加深、浓度加强。现在,福鼎的白茶主产区是白琳、点头、秦屿等地,主要品种是福鼎大毫、福鼎大白。(三)政和白茶发展历史根据《福建地方志》记载,政和县是年选育繁殖成功“政和大白茶”品种的,年开始产制银针。现在,政和的白茶主产区是石屯、东平、熊山,周边松溪县的茶平、郑墩也有生产。主要品种是福安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福云六号等。综上所述,鲜叶经萎凋晾干是最早的茶叶加工方式,但直到清朝后期白茶才真正成为一种茶类。白牡丹的发源地为现在的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白毫银针的发源地为福建省福鼎市太姥山一带。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431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