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喝茶历史悠久,福建的茶叶品种尤其丰富。其中历史上有名的建茶,就是产自古郡建阳,也就是现在的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北宋诗人、画家、僧人惠崇就是建阳人,他一生纵情建阳如画的山水美景,也一定参透了建茶的禅茶臻境。难怪大文豪王安石、苏轼还有黄庭坚都要成为老和尚的粉丝了。闽北古城建阳风光伴随着建阳古城和建茶的兴起,就必须要提到中国茶文化史上绕不开的一段历史,那就是“北苑贡茶”的兴衰秘密。古代中国人利用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神农氏。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字,就是指茶。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将“荼”字去掉一横,从此这种神奇的东方树叶就被正式命名为“茶”了。根据史料记载,茶自发现以来,一直备受中国古代皇室的青睐,历代王朝早早的就把茶作为皇家饮品了。可是在北宋以前,中国的“贡焙”地点是在浙江长兴的顾渚山。唐代大历五年此处产茶被列为贡茶,顾渚山成为皇家贡焙之地。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我国最南方的茶叶产地,经他考证过的,只有思州(贵州务川)、播州(贵州遵义)、费州(贵州德江)、夷州(贵州石阡)、鄂州(湖北武昌)、袁州(江西宜春)、吉州(江西吉安)、福州(贵州福州附近)、建州(福州建瓯)、象州(广西象州县)等十个州。陆羽还提醒:“福州、建州等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也即是说,建茶产地情况不明,产量和品种也不多,只能偶尔喝到,然而能喝到的都是好茶。到了公元十世纪,五代时期,中原战乱频繁,大唐崩溃后,梁、唐、晋、汉、周五代更迭,你方唱罢我登场,天下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对于动荡的中原,偏安江南的南唐政权,在建安的凤凰山(福建建瓯东部)创建了第一个“龙焙”点,由此拉开了贡焙点转移的序幕,一直到北宋被彻底改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从北宋初年起,中国进入了第三次小冰河期。当时气温骤降,位于太湖流域的顾渚山贡焙点虽然距离东京汴梁相对更近,但沿途山林被冰雪封闭,河面也冻成了平地。茶叶无法采摘制作,直接的后果将会导致明前春茶供应出现危机。所引起的严重恶果就是清明节前,皇帝也喝不到茶了,这还了得?!没办法,只能寻找其他的路径。团茶于是在这种糟糕的情况下,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年),宋太宗下诏在建州北苑“置龙凤模,以别庶饮。”此时,后来居上的建州人在蒸青研膏,蜡面的基础上,制作了蒸青大小龙凤团茶,受到宋太宗的嘉奖。从此,北宋朝廷的贡焙正式由顾渚山改到了北苑。而顾渚山方面则“自建茶入贡,阳羡不复研膏”。从那时起,建阳产的建茶,开始逐渐崭露头角,独步天下。到了北宋中期,制作北苑贡茶的茶区已经有个焙点,其中朝廷认证为官办的有32个贡焙点,广泛分布于建瓯、建阳、政和、南平等地方。最重要的是,北宋官方把建瓯市境内凤凰山一带的东山14个贡焙点当中的北苑龙焙作为核心。从宋太祖到宋徽宗,北宋历代君主对“北苑贡茶”越来越精益求精。从而引领了有宋一代的制茶、喝茶、斗茶的潮流风尚。北苑御焙遗址要论建茶的产区,实际上包含了今天闽北建溪两岸的建瓯、延平及上游的武夷山、建阳、浦城、松溪、政和等地茶叶的产量。其中的建瓯和建阳两地,当然就是核心产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在建瓯市东峰镇裴桥村附近大约米的林垅山上发现了一处摩崖石刻。上面记录了有关宋代茶事的逸闻:“东东宫,西幽湖,南新会,北溪,属于三十二官焙。”这是北宋官员的工作记录,其中标注的“东、西、南、北”指的是北苑三十二焙四至方位,而东宫、幽湖、新会都是官焙名称。其中之一的东宫在今政和县西面,幽湖在今建阳市内,新会在今建瓯市内。官焙的建茶即为传说中宋代官方认证的“北苑贡茶”,它们是分等级的。据著名茶学专家陈宗懋先生的《中国茶叶大辞典》记载:北苑凤凰山一带的官焙依次分为“龙焙”、“正焙”、“内焙”、“外焙”、“浅焙”五个等级。龙焙等级最高,焙制御品专供皇帝;内焙等级次之,用于赏赐皇亲国戚和重臣;外焙和浅焙等级再次之,用于朝廷奖励功臣和士子。封建帝国时代,茶焙制品也是一如既往的等级森严,更多的是一种荣耀的象征,寻常人家根本喝不到。北苑御焙文物保护碑至于作为贡茶的建茶品种,在《宣和北苑贡茶录》中有说明,宋太宗初期,北苑贡茶只有龙凤团茶一种,逐步丰富起来,陆续增加了石乳、的乳、白乳等品种。此后从仁宗至哲宗,这期间北苑贡茶日渐讲究起来,直到大名鼎鼎的道君皇帝宋徽宗当政后,贡茶种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由于徽宗雅好白色,崇尚白茶,于是白茶成为了北苑贡茶的领衔品种。贡茶地位的确立,带动了建茶的繁荣,而宋代流行的团茶制作也扩大了规模。从江南到闽北的建州,建茶逐渐带动了茶叶贸易的发展,最终成为了福建茶的代表。白茶茶汤宋徽宗时代除了白茶,还有一样东西,是由于徽宗皇帝个人的痴迷而带动起来的,它就是名满天下的建盏,这是一种宋代贵族阶层为了满足斗茶需要,应运而生的专业茶具。因为宋徽宗追求茶汤色白,认为茶汤如“胜雪”、“似雪”为最佳,所以人们自然就认为点茶完成后,茶面上的浮沫颜色越白,越持久才是上品。就这样,建阳出产的黑釉茶盏进入了当时的上流社会,成为斗茶群体的最爱,它有利于观察茶汤浮沫,还能更加衬托出茶汤的色白。顾名思义,建盏肯定出于建阳,确切的说建盏发源于建阳水吉镇后井村附近山上的一个古窑中。窑址现在还在,里边到处散落着碎瓷片,在数百年前曾有过“百窑相连,窑工数千,窑火数月不熄”的壮观场景。关于建盏,宋徽宗在《大观论茶》中有过评价:“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这位超级玩家认为:建盏以青黑色最好,如果能在月光下折射出兔毫般的光泽,那就更理想了,现代人说的“兔毫盏”就是出自此典。现在从建盏窑址出土的宋代建盏基本上都是兔毫盏,还有极少部分是油滴盏,它的釉面分布着金属光泽的小圆点,状似油滴,而在宋代,这种建盏的专业叫法是“鹧鸪斑”,其中的稀有珍品就是名副其实的国宝。建盏品种南宋灭亡后,代表宋代艺术光彩的建盏一度以瓷器中珍品的身份,流出到欧洲,受到上流阶层的追捧。其价值不菲,堪与黄金相等。到了近代,欧美列强更是通过实地考察、偷掘建盏窑址的手段,带走了许多的建盏碎片。而今天,在建阳水吉镇芦花坪的一座山腰上,耸立着国家级保护文物——多米的全国最长的建盏龙窑窑址。令人欣慰的是,这个国宝级的文物遗存已经被严密地保护起来,并由专人值守。国家保护文物龙窑遗址从建阳、建茶到建盏,这一路的秘境追踪,北苑贡茶的神秘得以逐渐展现出它的历史脉络和演变。建茶离不开好山好水的建阳古城,遥想当年北苑贡茶32焙的辉煌;同样建茶也不能离开建盏,在宋代,终年窑火不熄的建盏产地,唯有对茶与盏的极致追求,才能体现当年北苑贡茶的皇家气势,而茶与盏的惊艳相逢,令今人可以回味那曾经的大宋风华。